| |||||
| |||||
总有一段岁月让人缅怀,总有某个地方让人驻足。 忆往昔峥嵘岁月,不朽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前行,革命故事记于心。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关工作部署,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设计院党委组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前往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和滨海新区博物馆,开展“追寻红色记忆,继承革命精神”主题党日,看展板,听解读,品历史,宣誓词,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 “长亭晚,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晚,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昔情怀。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位惊世逸才,在璀璨斑斓的人生路途中毅然决然地停下脚步,渐渐隐退于红尘凡事,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青灯苦佛孤独影,一念弥陀一念心,经过半生的修行,成为中国佛学界一个德高望重的高僧。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到谷,如此戏剧性的转折,令人惊愕、惘然。在这个深秋的午后,我们来到李叔同的故居,萧然人迹少,院里清净而又空旷,三十余人漫步于其间,伴着《送别》的悠然旋律,风掠过,馆屋檐上的风铃叮当作响,穿透秋日的阳光,在李叔同曾经生活了近20年的这一方热土——天津,承载着弘一法师永恒的青春时光。当我们驻足于纪念馆前,时间仿佛停止了,我们回首着,憧憬着匆匆岁月,感受着他浓烈的爱国情怀,回味和感叹着弘一法师与天津的不解渊源。 前半生浪迹燕市,才名四扬;后半生隐遁山林,粗茶淡饭。李叔同作为一位富家子弟,从小腰缠万贯;少年时风流不羁;中年时做演员,搞音乐,轻断食;晚年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他的一生,活得如此精彩耀眼,纯粹极致。曾记得有篇文章这样形容过李叔同:“他是一个像人的人,生逢乱世,每个人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可他,却如同洪流中的扁舟一叶,逆流而上,勇敢、认真地做着自己。” 深以为然。李叔同用他那两种极致的人生体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丰满的多彩画卷,为我们书写着一代大师大慈悲、大智慧的精彩纷呈的人生。正是由于他那令世人钦佩的艺术才华和宗教智慧,使人们折服于他的生命本质,以及高尚的情操品格和悲欣交集的人格魅力,促使李叔同成为超越时空、超越国界成为僧俗两界共同的始范和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这次实地探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李叔同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他生命流变中诸多光气焯烁的精神特质。 严格认真,是弘一贯穿一生的不二法门。李叔同认真严格的态度早已出名。他的弟子丰子恺曾经说过:李先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极致最好。观其一生:做学生,是个十足的学子;做艺术,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做老师,是个为人师表的博学先生;做高僧,是个纯粹彻底的大德法师。每一种人他都做到了极致。也正是由于李叔同如此认真的生活态度,他的学生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都有卓越成就,在当代文艺发展史的坐标体系中留下了他们各自领域的坐标点。 创新变革,是弘一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李叔同自幼饱读诗书,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对新事物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的精神,同时在思维方式中具备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形成了李叔同特有的创新思维体系。在辛亥革命的背景下,李叔同把自己的思想解放与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代前进的方向相结合,准确地握住了时代的转折,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走在国家变革的最前方,他也因此成为那个历史时期的创新实践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李叔同对新知不断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在美术、音乐、话剧、法律、佛学等诸多领域屡次开辟历史先河,为国人写下了太多浓墨重彩的先笔。 大爱救国,是弘一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宗教的虔诚信仰和奉献精神并没有阻止他救国的思想。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这种爱国、爱教、爱众生的大爱精神是有口皆碑的,并在一生中贯穿始终。 李叔同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催人奋进的旋律来歌颂赞美祖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引领了后人爱国歌曲创作的潮流。除此之外,李叔同还在实际行动上实践着爱国思想,在发起国货运动的起初,李叔同脱下洋装,换上粗布袍子,做率先垂范,出家后仍然一直保留着这种习惯,沿袭不替。无论在僧在俗,法师还是李叔同,他的爱国精神一直牢挂于心,他的民族气节凛然可见,他的爱国情怀更是老而弥坚。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
浏览: |